学校首页  |  加入收藏

首页

动态新闻

[转]把坏情绪留在门外 将好情绪留给爱我们的人

发布日期:2022年11月09日 22:12      作者:      点击:[]

同学们:

大家好!我是晓玫老师。今天在《青年文摘》上读到一篇文章《别“踢猫”,也别成为“猫”》,很有感触,摘抄到这里,希望大家能读读。

“踢猫效应”源自于一则寓言故事:一位骑士在晚宴上被领主训斥了一顿,他怒气冲冲地回到庄园,对没有及时迎接的管家大发脾气。管家心里窝火,回家后找了个鸡毛蒜皮的理由,又把妻子骂了一顿。妻子受了委屈,正好看到儿子在床上蹦跶,上去就给了儿子一个耳光。孩子莫名其妙挨了一耳光,心情极度糟糕,一脚把正在身边打滚儿的猫踢了个跟斗。

这则寓言描绘了一种典型的坏情绪传播链——对弱于自己或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。

人的负面情绪,一般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,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,由强者传向弱者。最终,无处发泄的最弱小者便成了牺牲品。

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:一定要把好的情绪留给家人、朋友,把坏的情绪留给外人。可是做起来太难了,讲真的,比如和领导有意见不统一时,有多少人敢跟领导当面叫板,但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和朋友、家人时,敢喊的人比比皆是,我就是其中之一,按我儿子的话说,在家不是骂爸爸,就是骂他。

“踢猫效应”中最末端受伤的是“猫”,是最弱小的群体,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。坏情绪总是从社会的高级向低级转移,欺负更弱者是很多弱者常用的发泄手段。鲁迅笔下的阿Q,在被财主和外人欺负后,到处找不到不如自己的人发泄。没想到不但打不过王胡,因为肚子饿,连不如自己的小D也打不过。最后只好欺负小尼姑,然后就“十分得意地笑了”。

心理学家兰斯·兰登在他的博客里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:

某家小餐馆里,一名顾客指着前面的杯子,对一名女服务员大声喊道:“服务员,过来!你们的牛奶是变质的,把我的红茶都糟蹋了!”这名女服务员连忙说:“真对不起!我立刻给您换一杯。”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,碟边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。女服务员把那些食物轻轻地放在那名顾客前面,轻声地说:“先生,如果你要在红茶里放柠檬,就不要加牛奶,因为柠檬酸会使牛奶结块。”    

顾客听了这话,脸一红,小声地说了声“谢谢”,语气也没那么愤怒了。当时,兰登正好在边上目睹了这一切,等那名顾客走后,兰登问女服务员:“明明是他的错,您为什么不直说呢?”服务员笑着说:“因为他当时很生气,我不能跟着他生气,否则他冲我发火,我又冲谁去发火呢?正因为他粗鲁,所以要用婉转的方法去对待;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,所以用不着大声。”    

有位高僧在外云游前,把满院子自己酷爱的兰花交与弟子,嘱咐他要悉心照料。一天晚上弟子忘了将兰花搬回室内,恰巧风雨大作,原本开着正艳的兰花被打得七零八落。弟子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师傅回来责骂。僧人云游回来,得知缘由,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:“我不是为了生气才种兰花的。”弟子从中得到了启发,幡然悟道。这个故事一直让我觉得既温暖又治愈。“我不是为了生气才种兰花的”,同样,我们也不是为了生气才来到人世间的。

生活中,每个人都是“踢猫效应”长长链条上的一个环节,如果我们稍稍用心,把这种豁达和体恤用于生活、工作中,将“踢猫”的恶传递链及时斩断,不去“踢猫”,也不成为“猫”,我们就可以活得更开心,别人也会因我们而更舒心。

同学们,感谢你们在疫情防控的工作中,给予学校、老师、宿管阿姨、清洁阿姨、食堂师傅、保安大叔们这么多的理解,不能吃到喜欢的食物,不能上街购物,不能自由地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确实不容易。

与同学们共勉之。

 

上一条: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顺利举行虛拟仿真智能设计线上培训
下一条: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召开2019级本科生师范专业教育实习培训暨教学技能实训专题讲座

关闭